&esp;&esp;李瑄自报身份,令他又惊又喜。
&esp;&esp;这是真正的权贵,加上大才子王维的光临,茶肆蓬荜生辉。
&esp;&esp;如果王维能回赠一首诗,传出一段佳话,茶肆以后必生意兴隆。
&esp;&esp;周围的文人,也一片议论之声,但更多的是嘀咕质疑。
&esp;&esp;李瑄这么年轻,写诗一定不怎么样,更多是卖弄。
&esp;&esp;李瑄是宰相的儿子,非宰相,一旦写得平平无奇,会被当废纸一样丢弃,不可能借助王维流传。
&esp;&esp;茶肆大堂的中央,管店腾开一张桌子,白纸展开,并吩咐侍女为李瑄研墨。
&esp;&esp;在此期间,李瑄沉住气,一声不吭,像是在思考诗文一样。
&esp;&esp;“郎君请!”
&esp;&esp;墨磨好后,管店向李瑄请道。
&esp;&esp;“春雨贵如油,在朱雀天街,正好琢磨一首诗,今赠予王补阙,题名为《早春赠王补阙》。”
&esp;&esp;李瑄入座执笔,说话的同时,写下诗名。
&esp;&esp;他是用楷书写字,但毛笔字写得不好,题目刚写下,周围的人嘘声一片。
&esp;&esp;文人们心中无不鄙夷,这么差的字,能写出诗吗?
&esp;&esp;但顾及李瑄的身份,不敢大声指责。
&esp;&esp;王维则颇具兴致,精通书法的他看出李瑄落笔的时候,把心神沉浸在点画之中,非常认真,没有一丝敷衍。
&esp;&esp;如果肯勤学苦练,将来一定不差,李瑄还年轻。
&esp;&esp;李瑄知道自己的字还不成熟,明白观者在心中嘲笑他。
&esp;&esp;但他一丝不苟,专心致志地将后世韩愈的惊世名篇写出。
&esp;&esp;在李瑄看来,此诗正应其景。
&esp;&esp;王维是“文坛领袖”,交友广泛,如果诗能得到他的认可,他必然可在文坛扬名。
&esp;&esp;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
&esp;&esp;最是一年春好处,绝胜烟柳满皇都。
&esp;&esp;李瑄一句写完,周边的文人不自觉地读了起来。
&esp;&esp;只是开头的七个字,惊艳所有人。
&esp;&esp;把窗外朱雀街上的小雨,比做酥油,灵巧细腻。
&esp;&esp;接下来又描绘春天小草沾雨后的朦胧。
&esp;&esp;后两句的赞美,表达出对早春的喜庆,也如李瑄所说,希望王维能够尽兴。
&esp;&esp;全诗一气呵成,气韵生动,这不像是一个年轻人的手笔。
&esp;&esp;可他们却从未听过这作品。
&esp;&esp;这一刻,没有文人再去计较李瑄的字难看,而是夸赞李瑄不愧是左相的公子,虎父无犬子!
&esp;&esp;“诗甚工,绝妙!”
&esp;&esp;李瑄每写一句,王维就走近一步,四句写完,王维已贴近矮桌,他一改平静,抚掌大赞。
&esp;&esp;能将朱雀街的一幕,描写地如此细致入微,如果不是亲眼所见,又应此时的景色,他不敢相信,这是李瑄所作。
&esp;&esp;“从小未认真练字,见笑了。在王补阙面前,我实属班门弄斧。”李瑄谦逊地说道。
&esp;&esp;“只用小雨和草色,就能传神者,世间没有几人可以到达,七郎真谓天才。”
&esp;&esp;又默读一番,文字简朴,表达平淡,王维赞不绝口。
&esp;&esp;闻名不如见面,他一改心中印象,对李瑄另眼相看。
&esp;&esp;“王补阙在十七岁时,就写下‘遍插茱萸少一人’,惊艳天下二十多年。我以后还要向王补阙虚心求教。”李瑄趁机向王维亲近,他由衷地钦佩王维的才华。
&esp;&esp;“随时恭候七郎光临寒舍!来而不往非礼也,我本想回赠,却一时无法想起可堪比较的诗文。容我回去后,仔细琢磨,再作画一副,赠予七郎,以谢七郎赠此佳作。”
&esp;&esp;王维被李瑄的性情打动,不顾年龄差距,与李瑄交为友好。
&esp;&esp;短时间接触,王维就觉得李瑄为奇人。
&esp;&esp;“闻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,能得王补阙画作,实属荣幸!”
&esp;&esp;李瑄心中暗喜。
&esp;&
海棠情欲